毛主席对人说:中央的政策,高岗不点头是行不通的

毛主席对高岗有多么重视?曾经对人说:“中央的政策,高岗不点头是行不通的。”

当然,这句话是在抗战时期说的,对象是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莫文骅。

1938年,毛主席写完《论持久战》后,在全军各个部队都要学习,但是,在八路军留守兵团却迟迟不见动静,毛主席就把莫文骅叫去,问问他是什么情况。

莫文骅解释说,兵团不是不学,而是为了深刻理解“持久战”的思想,派了一个学习小组,专门去抗大学习,等学完后再回到兵团给大家讲解。

莫文骅说完后,突然问毛主席:“这是谁报告的?”

毛主席说是高岗,莫文骅气不打一处来,就把高岗在背地里搞的那些小动作都说了出来,让毛主席警惕这个人。

说起来,高岗与八路军留守兵团确实是有矛盾的,确切地说,他是和留守兵团司令有矛盾。

当年留守兵团成立后,高岗想担任政委,但是,萧劲光没有同意,认为高岗这个人心机太重,不想跟他搭档,就自己兼任了政委。因此,高岗就对萧劲光有了意见,对留守兵团自然也是看不顺眼,经常在背后搞点小动作。

这次向毛主席告状,莫文骅一猜就知道是高岗干的,于是,就向毛主席揭发了他的那些小动作。

但是,毛主席没有生气,而是问莫文骅:“你们留守兵团在什么地区?”

莫文骅有点莫名其妙,留守兵团当然在陕甘宁边区啊,毛主席这还不知道吗?

毛主席笑着说:“你们留守兵团在陕甘宁边区,就要搞好和高岗的关系,就是中央的政策,高岗不点头在边区也是行不通的。”

莫文骅大吃一惊,大声说:“他敢要挟中央?!”

毛主席也被他吓了一跳,就笑着问他:“你今年多大了?”

莫文骅说28岁,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:“到底还是年轻啊!”

毛主席说这句话,其实就说明了一个人情世故。

当时,高岗是陕甘宁边区的区委书记,而且是陕北红军的代表人物,在陕北有着很高的威望,只要跟他搞好了关系,在陕北的很多事就好办多了。

这并不是什么“拉帮结派”,而是一个“人情世故”,尤其是在陕北这样一个传统意识还很浓厚的地方,如果没有高岗支持,中央的很多事也是不好办的。

其实,毛主席有这样的思想,也不是天生就有的,早期的毛主席也像莫文骅一样,对善恶分得很清楚,认为自己对的就坚持到底,谁说也不听,结果也让他经常遭到打击。

比如在早期的红四军,毛主席就因为和大家意见不合,据理力争,结果就落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的职务,愤而离开了红四军。

后来在中央苏区,因为和中央的一些人意见不合,又不肯屈服,毛主席就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红军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中惨遭失败,不得不开始长征。

正是这些惨痛的经历,让毛主席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:坚持真理固然是对的,但很多时候也需要适当地做出让步,这样才能团结更多的人,不至于被孤立。

从那以后,毛主席就开始改变自己的做法,主动去找张闻天、王稼祥等人聊天,经过多日的交流,终于让他们认识到了毛主席的正确,最终在遵义会议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,重新取得了军事指挥权,让红军走出了泥潭。

毛主席曾经说过:“我这个人呀,40岁以前肝火大,动不动就发脾气,总觉得真理、正义在自己手里,得罪了不少人。”

贺子珍后来也说过:“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以后,有了很大的变化,他更加沉着、练达,思想更加缜密、周到,特别是更善于团结人了。”

到了陕北之后,毛主席就非常注意这个问题,对陕北的代表人物非常尊敬,在刘志丹、谢子长都不幸牺牲后,毛主席就对高岗非常重用,让他担任陕甘宁边区区委书记、西北局书记,更有利于中央在陕北的活动。

因此,当他知道莫文骅还只有28岁时,就意味深长地说:“到底还是年轻啊!”

这句话,既是对莫文骅的评价,也是对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的总结。

(参考资料:《毛泽东和他的麾下将领》)